威士忌在橡木桶中熟成,積累風味,口感也逐漸圓潤柔順。威士忌酒廠也熱衷于把陳年時間直接標注在酒瓶上,展示給我們看。但是為什么市面上大部分的威士忌,都像約定好的一樣,寫著10、12、15、18年,而不是其他時間呢?
通常,較低酒齡的威士忌難以達到最佳的熟成狀態,而8年、9年看著又沒有10年的年份足,所以酒廠們就心照不宣地將10年作為常規年份。
12年成為又一個常規年份,是因為芝華士(Chivas)在1890年推出“芝華士12年威士忌”,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,12年變成許多人心目中的經典標簽。如今,大多數酒廠會以「12」年作為主打款。
至于再往上就是15、18年的原因是酒廠釀造12年的酒款時,不只用12年的酒液,還會加入13、14年的酒液來調配。如果再另外做一款13或14年的威士忌,一是產品風格可能相似,二是沒辦法拉開價格差距。于是,越來越多酒廠明白,酒齡有一定的間隔,才能對威士忌進行分檔,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者。
無年份威士忌掀起新風潮,所謂無年份威士忌,一般是由新酒和老酒調和而成,不標注年份。特別是近幾年全球威士忌需求激增,不少酒廠的老酒庫存所剩無幾。為了減低庫存壓力,干脆使用高年份、中年份和低年份酒液來調和,推出“無年份威士忌”。這樣既能保持品質,應對市場需求,還能提早賣掉一部分年輕的酒液,回籠資金。但正是由于工藝特殊,才索性不標注年份。